聊聊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大概已经是被供上神坛的一个东西,这种情况从我的老东家那边就开始深有体会了。在各路产品大拿和UI设计师的滔滔不绝之下,卑微的程序猿们懵懵懂懂跌跌撞撞的敲了很多神奇的代码,总结起来大多数可能只有一句话——跟苹果相似的界面、交互和动画设计,大概就是好的用户体验了。这一段与主题弱相关且略微有点不友善,只能算是一个Android程序猿角度没啥大用的吐槽罢了。

从字面上拆解“用户体验”,首先需要搞清楚你的用户都是什么人,此外要了解什么是体验。反过来说就是需要对我们为用户提供了哪些服务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曾经跟一位老铁唠叨过对于一个智能家居方向的iot APP,哪些算是所谓极致用户体验的内容,比如:

  • 设备入网的高成功率
  • 弱网环境下设备控制和联动执行的快速响应
  • 超低的设备离线率
  • 有效的联动推荐算法
  • 推送的高到达率
  • ……

老铁说你这是技术思维……没错,这些都看起来像是一个个技术专项,甚至个别题目严格意义上说不是APP能管得住的活儿。但是iot这个东西咱们给到用户手里就不是一个单纯的APP,用户还要花钱去买一堆有iot能力的设备,然后再用APP把它们连上网,在弄点联动、定时、群控什么的。这个去翻应用市场的差评记录也能知道——用户从来不在意他用不爽的地方跟APP有没有关系,但凡有哪个环节让他不爽了,他个人还有精力和意愿的话,就会来吐槽。是的,我规律性的关注我厂APP的Google Play评论情况有两个多月了。好评暂且不提,不要骄傲;差评大家都在抱怨什么呢?

  • 为啥我家路由器是5G的,我的买来的设备用不来,我要去退货
  • 设备无法连接
  • Google Home控制失败,真垃圾
  • 设备总是断开连接,每次都要重新添加,好烦
  • 最近设置的定时器失效了,开关没有自动关闭,请改进
  • 我买了5个开关,目前还不知道一键执行要怎么用
  • 没有收到报警器的消息,无用的产品
  • ……

所以上面那些看起来像技术专项的东西,大概可以认为是我对用户差评的一些技术化转换。对于用户评论而言,能来反馈的用户,大概只是实际用户的一小部分。可以说其中的信息不是全面的精准的,但是不能说其中的信息没有代表性没有价值。要追求用户体验,就不能忽略用户的声音——大佬们教育我们说,要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用户都来骂街了,怎么可以视而不见?所以说楼上那些当然可以认为是技术专项,但是目的是优化用户体验,并不冲突。

我家里有一些小米的设备,也有一些我厂的设备,结合数百条用户的吐槽,大概可以想象一下好的智能家居体验大概是个什么流程。

  • 去买一堆智能灯泡开关插座空调窗帘扫地机烟雾报警器这些设备,再捎上个智能音箱、场景开关。最好是我不用关心这些设备是什么牌子的、什么方案商支持的
  • 只下载一个APP,不用对着那些设备的说明书一步一步搞,不用关心我家里的路由器是什么制式的,最好鼓捣几下三五分钟就能把上面那堆设备弄到APP里
  • APP可以根据我有的这些设备告诉我,我可以搞那些联动,点几下就OK
  • 接下来就是我的日常生活。我希望:
    • 如果有需要的话,用音箱可以控制任意一个设备
    • 配置好的联动都能有条不紊的自动化执行,如果我在欧美这些地方,最好别让我去考虑夏令时和冬令时这些东西
    • 配置的一键执行可以通过场景开关来按键触发,当然也可以通过音箱触发
    • 不用理解啥叫离线,反正我想用的时候能用,设置的自动化任务都能正常跑就行
    • 传感器类型的检测到啥异常可以及时通知到我,电话短信微信还是应用推送其实无所谓,安全第一
    • ……

发现什么没有?当进入到日常生活之后,虽然有些尴尬,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好的体验中,最好APP就不要再出现在视野之中了。在iot行业中,APP的角色大部分都定位于工具,它的主要作用是建立好设备与网络和用户之间的连接,一旦系统配置完好,它就完成了大部分使命,其余的功能在日常使用中可以认为是整个体系中的一个兜底操作。显而易见,如果能直接跟音箱说一句话就达到了控制设备或者执行联动的能力,谁会去掏出手机–找到并打开APP–再去触屏操作呢?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假如设计师在一个iot APP里面设计了一套酷炫的动画,身为程序猿的你花了不知道多少个日夜去处理效果实现、兼容性问题。最后换来很可能是用户也就配网和配置联动的时候打开过应用,后来就没怎么打开过了。如果动画在次级页面中,说不定用户都没看到过——这个投入产出比会不会低了点呢。

在研发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关于用户体验要想清楚优化的方向。常言道好钢要使到刀刃上,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感谢您赏个荷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