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玩游戏时,人们在想什么

很开心,愚人节这天没有做和被做任何愚人的事。和万宝度过了一个温馨的周日,其中看了场最近上映的电影——《头号玩家》。晚上想写点什么,看到之前的写作负债,刚好有个游戏主题的,那么就聊聊游戏吧。

电影里描述的是未来世界里的游戏了,不过类似的虚拟现实+现实感受之类的装备已经初显峥嵘了。但我们熟悉的普通游戏,大多还逃不过一个显示屏。如果不拘泥在电子游戏这个框框里,那么从儿时的摆积木、过家家,到大一点的各类文体活动,这些大概都能算是一种游戏。

我们在游戏里做些什么呢。有担当英雄主角代表月亮消灭一切坏蛋的;有类似于世界主宰自己规划一个世界的;有充任国家领袖带领军队消灭敌人一统天下的;有在游戏规则内力求击败对手的等等。那么当我们在玩游戏时,人们在想什么?

绝大多数游戏要给玩家一种代入感,类似于大部分网络无脑小说给读者的感觉,虽然有很明显的高冷酷帅霸气侧漏不断打怪升级然后换个地图继续的迹象,但还是有很多人去追捧。它会让你觉得你就是那个最后成为世界主宰的人。从玩家的角度讲,玩游戏的过程就是寻求愉悦的过程,甭管后面怎么咒骂这个游戏毁我青春、耗我钱财,在玩游戏时只想着达到目标就好。

对于为人父母并且儿女正在青春期、舅舅不疼姥姥不爱这段时间的时候,大概游戏是比较头疼的一件事了。不管游戏公司的软件的防沉迷系统做成什么样,基本上都不会让这些人满意。他们多半在跟叛逆的小朋友们讨价还价,写一个小时作业,打半小时游戏,怎么样?

从程序员的角度来看——这里就只能分析软件游戏了——他或许会想到这些东西最后到底是怎样的一堆零和一;它是怎么做到无卡顿的;它里面的用了哪些有意思的引擎;要不要反编译看看里面到底怎么回事——或者——自己写一个类似的?

思想者们或许会忧虑游戏带来的虚拟和现实之间的扭曲,正如电影里面所表达的,人在虚拟世界里可以风生水起,在现实生活中一团乱麻,那么游戏的身份到底算是拯救者还是精神鸦片,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游戏设计者可能考虑的就更加抽象了。如何让用户更有代入感是个大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花钱买除了好看别无他用的皮肤;完全无法理解他们说的甩狙爆头那一刻的快感到底是什么;完全无法理解在乱七八糟的网页上一个小人劈劈啪啪的重复一个傻乎乎的动作打一些傻乎乎的怪兽会有什么意思可言。但无法否认的是,这些场景都是有用户需求的。这里面存在一些人性上值得深入探讨的东西,产品经理这个职业玩到最后,或许是应该去研究研究哲学的。

其实什么样的游戏都离不开两个字——规则。玩家在游戏设计者的规则下行走江湖。无论是小朋友们玩个丢手绢、还是打个乒乓球、抑或是各种电子软件游戏,都要有一个规则作为大前提。认可这个规则才能玩到一起,否则一拍两散。规则或者规矩,这个话题就可以放得更大了。公司有内部的规定还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业有自己的规范和协议,让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遵循;社会有道德和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这些都算是规则。再进一步讲,规则是怎么样制定出来的、谁来制定的、是要做一个定规则的人还是做一个守规矩的人,这些都是一些有意思的思考方向。

啰嗦了这么多,实际上只是在讲一句话,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实在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有时觉得懂了,其实只是皮毛。不要放弃思考,永远在精神的路上。

感谢您赏个荷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