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招聘

参与面试大概有两个年头了。对于招聘而言,完完全全是野路子出身。程序员看起来只是个写代码的,然而代码是机器来执行,却是写给人看的,这个职业并不是不需要与人交流,只是相对环境纯洁一些而已。但如何通过一场面试来识人,却完全是本职之外的事了。理论上技术面试只需要考校面试者的技术水平,但合格性之外还有合适性。说起来有点悬,但又没办法不承认每个团队都是有一点自己的气质的,气质不合想来即使入职也待不长久。所以看技术、也要看人。在听了专业HR的课程之后,又找了一些类似职业的朋友聊了聊,感觉果然是每个行当都各有套路,玄机甚深。早就想着基于这么长时间的面试经历,做一个总结,一来二去拖到现在,总算是能沉下心写一写了。

派别

派别是个很有意思的发现。过了大概上千封简历,聊了百来个人之后,发现技术人员的经历大概可以总结为两种:学院派和野路子。学院派顾名思义,就是科班出身或者是重视理论基础的人;野路子即是偏向于实战项目的人。学院派虽然理论滔滔不绝,但玩起项目来不一定溜;野路子或许可以快速完成项目,但容易缺乏总结而触碰天花板。反过来讲,左手理论右手实践,总能玩出一些新花样;完成项目–总结、看书/重构项目,实践参考理论也能出点真知。个人是属于后者,正如李云龙上了军校之后读兵法,大有似曾相识之感。一位产品经理朋友也曾说过,结束掉一个项目之后,必须要看看书,总结总结经验,否则是没办法进步的。其实两种类型,能突破认知障碍之后,大都是殊途同归的。

对于面试而言,人虽有派别之分,却还是要看具体能力的。具体一点,则各有各的标准。

标准

什么标准?就是技术上可以量化的一些维度。实习生有实习生的标准,不同年限有不同年限对应的标准。见过号称自己有三十万行代码量的实习生,也见过明明毕业一年却说自己有三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类似种种暂时还没有遇见过真正的天才。跟打游戏闯关是一个道理,不同段位自然有不同段位的过关标准。从面试者的角度说,你不能只关心对应的薪资待遇、而不考虑公司会以对应的要求来面试和评估。实习一年、工作一年、经常加班这样算起来三年的工作经验,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办法答出三年工程师应该了解的一些技术基础,那么只会得到浮夸的评价。

当然,不同的面试官会有不同的标准。我曾打算私下划个条条框框出来,思来想去的出来的结论却是没有绝对的一个界限。或许有一些普遍意义上的技术栈或者能力模型之类的东西,但每一个方向上应该存在一个系数——那是根据公司目前的需求来决定的。然而需求是变化的,所以标准也是不断变化。那么对面试者而言,基础牢固之上,项目经历就十分的重要了,另外还需要一点运气——它是否跟公司的需求相匹配。

需求

说到需求,我们每天都在接产品提过来的需求。实际上正是这些需求,决定了团队用人方面的需求。业务向滚雪球一样做大,为了满足业务上的变化团队也在扩充。所以合格的技术面试官需要了解团队的业务现状与技术缺口,才能选定招人的方向与面试倾向。

另一方面,招聘是技术部门和人力部门合作来形成闭环的。虽然考察人的方向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技术部门在各个环节对每个面试者的评价都应当及时、准确的反馈给人力部门,这样人力部门才会更加了解用人需求,优化整个流程的质量与效率。

套路

其实不能说是套路。相对招聘本身而言,野路子出身的程序员面试官,是有必要向专业HR学习一下基本的规矩,努力变得正规一点的。比如说电话面试与现场面试的区别,特别要注意的点;比如说要在细节上表现出尊重与理解,给面试者一个舒适的体验;比如说要控制时间,把控节奏;比如说面对一些特殊情况的面试者如何对号入座式的处理等等。

这篇文章到底在讲什么

写到最后,发现似乎讲了一些泛泛的东西,又似乎什么都没讲。随笔可能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也就是给自己提个醒儿,一来很久没有更新博客,该上上心了;二来很多拖了很久的题目要挨个写完还好账;三来这基本就是个只有自己能看到、然后联想到一些东西的笔记。

人类一直在找规律的路上前进,无论是科学还是玄学,都在试图用一些规律来解释这个世界。回到程序员这个职业,编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规律,我们在语言特性的基础上总结各种设计模式,让业务实现更加合理、优雅。招聘似乎也有它的规律存在,这里大概只是稀稀拉拉的写一点谈不上规律、大概只能算轨迹的东西吧。

以上。

感谢您赏个荷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