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梁孝王世家》——经典读书会小记

梁孝王刘武,是汉文帝的二儿子,窦太后的小儿子,汉景帝的亲弟弟。刘武所处之时,正是大汉帝国文景之治的年代。历史课本上对这一段的描述基本上以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国力迅速恢复大大提高云云,实际上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个年代之后,就会发现这两代皇帝几十年间也是风云激荡、波折诡谲的。

汉庭暗涌

当年汉帝国初建,新的统治者在扫平了昔日一起抗楚的队友之后,分封宗室亲眷。并弄死了一匹好不容易找到的白马,与诸大臣相约“非刘姓者不能称王”,之后就开始了所谓黄老之治。高皇帝死后,经过吕后执政十五年,文皇帝二十三年,到了景皇帝的年月,天下诸王对这位新上任的皇帝血缘上已经相对疏远了,并且还有不少是他的长辈。文皇帝这一脉本身就是藉着周勃陈平等人诛诸吕、废少帝之后才得登大统,在同辈的诸王眼中也可以算是得国不正,服与不服全看心情。况且,天下修养生息了近四十年,各国都恢复了一波实力,在权力这剂毒药之下父子兄弟相残都属正常,何况是这些有实力的宗室同族呢。再者,景皇帝还是太子时曾杀死了吴国太子,这份私仇虽然被文皇帝按下了,要说吴王刘濞真能放得下,恐怕路人都不信。如此种种,在景皇帝即位之初,诸侯国与中央政府之间已然暗流汹涌。

此时,这一篇的主角刘武,在几个封国转了一圈之后来到梁国,已经当了十一年的梁王了。

七国兵乱

刚刚从当今天子的儿子混成当今天子的弟弟没多久,刘武的封地东南方向一群叔叔大爷就拉帮结伙开始造反了。因为景皇帝听从晁错的建议开始强行削藩,老刘濞本来就跟景皇帝兄弟有杀子之仇,其他的王爷们也是逍遥成性那受得了这个。于是乎举起大旗,号称“清君侧,诛晁错”——都是姓晁的奸臣搞事情,离间我们亲戚之间的感情,七国联军直奔长安而来。

刘武的地位比较有趣,他本身也是藩王,不过相比而言还是跟皇帝更亲一点,而且更重要的是梁国这块地儿刚好横亘在叛军与长安之间。一边是叔叔大爷,一边是亲哥哥,怎么选不用问,需要问的是作为一个太平王爷他会怎么做。

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皇帝大哥任命的剿匪总司令周亚夫,制定的是这样一个战略:

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原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不管刘武愿意与否,梁国的特殊位置与他的特殊身份,让这个地方成为抵御叛军的肉盾。既然享受了当王爷的权力,自然也要尽到义务。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位亲王的英勇事迹,但对当时情势的危及倒是具有描述。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

每天都派人请救,总司令不理睬;上书皇帝哥哥求救,周亚夫依然坚持既定战略。在各种求救兵的过程中让叛军不敢西向,终于撑到了胜利的曙光。值得注意的是,韩安国此人发迹于梁国,可是个史记里有单独列传的人物,年轻的梁王在这里识人用人倒是得体。

吴楚先击梁棘壁,杀数万人。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以距吴楚。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与太尉亚夫等相距三月。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

以一个封国的地盘抵御叛军联军,获取胜利,最终的人头战功跟中央政府对对分,虽然说每天都派人去求救略不够爷们了一点,但总体表现也无愧于他的“武”字名号。七国之乱的胜利,对汉帝国意义非凡,客观上武力剪除了反叛诸侯国的实力,也震慑了其他的封国。为后来变相的削藩、强化中央集权做了必要的保障,也为后世的帝王提供了历史教训和样板。

储位争祸

刘武是窦太后的幼子,自古以来小儿子都是被当娘的宠着的。或许是出于防备吴楚的需要,在一次梁王入朝的酒宴上,景皇帝撩拨了一句“千秋万岁後传於王”的话,太史公对这件事和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是这么分析的:

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後传於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大概就是一边心里嘀咕着不可能,一边种了草的意思。平灭诸侯叛军之后,刘武愈显骄纵,可也是,当朝太后最喜爱的儿子,陛下的亲弟弟,到哪儿不是横着走啊。景皇帝也是给面子,梁王入朝,亲自到关下迎接弟弟,其后入则同辇,出则同车,梁国属官出入天子殿门,与汉朝宦官无异。 

如此兄弟相亲算是到了极致,物极必反或许在哪儿都能找到成例。同年十一月,栗太子由于有一位善于搞事情的老娘而被废,储位一时空悬,也就连带着他那位曾经心里长了草的王叔也掉进了坑了。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後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於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辞归国。

窦老太太也算是一时糊涂,说开了也能深明大义。传位于弟这种事多半是会让她两支亲孙子们自相残杀,且刚武力镇压了一波反王,也算是殷鉴不远,悲剧的是老太太想清楚了,刘武多半是没想清楚。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逐其贼,未得也。於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

如果我们以阴谋论为主来解释“杯弓蛇影”那个典故的话,论厚黑心术和权谋手段,刘武比赵光义可是差的太远了。一个亲王如果真的觊觎上位,你真正的敌人明显是位子上坐着的亲哥哥,刺杀个把大臣泄愤算是个什么事儿。本篇的文末褚先生给出了此案的细节,刺客确认了袁盎的身份之后,血溅五步,之后:

刺之,置其剑,剑著身。视其剑,新治。问长安中削厉工,工曰:“梁郎某子来治此剑。”以此知而发觉之,发使者捕逐之。

这个案子大概可以成为三篇论文的经典论据《论雇佣专业刺客的重要性》、《论毁灭凶器证据的重要性》以及《论武器加工及售卖登记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羊胜、公孙诡、邹阳都不是什么做大事的人,真是对帝位有想法的话,为何不问计于韩安国、张羽这些人呢。

天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就算有老娘宠着,大概也难逃天子一怒,所以梁王很适时的怂了,勒令出馊主意的那伙子人自杀,派出韩安国出使斡旋大姐长公主刘嫖,入朝玩了一把失踪再来个负荆请罪,老太太跟着哭哭闹闹之下算是把这事儿盖住了,大家表面上还是和和美美一家亲,然而真的想回到从前恐怕是不可能了。

於是梁王伏斧质於阙下,谢罪,然後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图片来自电视剧-汉武大帝

从袁盎等被刺杀的朝臣的角度讲,这个冤仇是没得报了。大一统的年代,就别指望君王会有这种程度的大义灭亲来主持公道了。

身前身后

说到这,梁王也该是走到最后的终点了。逃过一劫,悔之晚矣,几年后再次入朝时,上书想多留一段时间,被拒绝,郁郁不乐。

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这也算是有异象相谶了,虽然没有“大星坠于野”什么的拉风,但是多少也算是天降征兆了。梁孝王的一生跟后世那些大多是庸碌一生、鱼肉百姓的亲王相比,算是丰富多彩的。年少封国,辗转几处最后到了地段不错的梁国;适逢兵乱,举贤任能,配合中央政府克定祸乱;母后娇宠,皇兄看护,离皇位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储君位定,怨愤刺杀朝臣,被问罪后又诚惶诚恐。最后的朝觐,郁郁不乐,暴病而卒,死因蹊跷,窦太后悲恸、绝食。

及闻梁王薨,窦太后哭极哀,不食,曰:“帝果杀吾子!”景帝哀惧,不知所为。与长公主计之,乃分梁为五国,尽立孝王男五人为王,女五人皆食汤沐邑。於是奏之太后,太后乃说,为帝加壹餐。

景皇帝大概是按照文皇帝伺候齐国的范本,处理了梁国的后续,与再后来出现的“推恩令”如出一辙,梁国一分为五,除了梁国太子以外,其他的王子大概都会很高兴,窦奶奶也挺高兴,停了绝食还加了一餐饭,真是一举数得。大的诸侯国如此变为多个小的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也就变小了。齐国当初被一分为七,吴楚之乱时,齐国原来的地盘中各个封国意见不一,客观上很大程度的牵制了叛军的精力,如果是一个完整的齐国,那此乱后果尚未可知。

封国变小了,不光造反的能力变小了,上供的能力也变小了,宗室子弟还总喜欢知法犯法,没事儿乱个纲常、违个法纪什么的,于是几代以后就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被取消封地,它们最终的归宿都是“地入于汉”。

话说回来,窦老太太是无理取闹吗?往事逾两千年,真相我们无从得知。巧合的是,刘武死后第二年,周亚夫就被下狱,不堪以“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的罪名受辱,绝食而死。景皇帝一朝参与过最大的战乱的两位功勋宿将算是死光了——或许可以以诛心之论猜度一下皇帝陛下此时的心理,“骄横的王叔与跋扈的权臣都不在了,小彘儿该是可以安心即位了吧”。

又两年以后,孝景皇帝驾崩,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孝武皇帝。

感谢您赏个荷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