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常识课(十五) 普罗科菲耶夫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迪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英语: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俄语:Серге́й Серге́евич Проко́фьев,1891年4月23日-1953年3月5日),是一位苏联作曲家。他曾被授予“斯大林奖”,死后被追授“列宁奖”。

生平

普罗科菲耶夫出生于乌克兰顿涅茨克州,父亲是一个庄园管家,母亲会弹钢琴,他早年就显示出其音乐才华。4岁时他就跟着母亲学习钢琴,5岁就已开始创作。

1904年开始,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习。他在那里一直学习作曲,对位法,配器,钢琴和指挥直到1914年。除此之外他还登台演奏了自己的一些作品,很快就以其精湛的钢琴技巧赢得名声。直到1918年他一直留在俄国,不定期旅游还做过不少演出。

十月革命之后,普罗科菲耶夫决定在1918年离开俄国到美国。但在美国他连脚还没站稳,就出了财政危机,不得不在1920年四月奔波到法国。1923年他与西班牙歌手卡罗林娜·科丁娜结婚。

1927年,第一次返回苏联,在接下几年来穿梭于巴黎于莫斯科之间。1936年他定居莫斯科。在苏联普罗科菲耶夫经历了自己的创作之春,他许多重要的作品就是诞生在这片大地之上。

1941年他抛妻弃子,选择了25岁的女作家米拉·门德尔松,两人于1948年结婚。

1945年他健康开始转坏。1948年他被苏共指责,犯上了形式主义的错误,并被要求要注意作品的“民族性”。尽管这件事影响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健康,可是他到死也没有停止过创作。1952年起他获得了国家津贴。在1953年3月5日去世,正是当日,斯大林也逝世。

风格与影响

普罗科菲耶夫自称其作品是四条基准线合作的结果。古典线一方面来自于他对历史元素如古舞蹈的怀缅,另一方面则是他对传统的继承。但这种新古典主义的作品只有一部,就是他的《古典交响曲》。而现代线则彰显他对大胆的和声,不和谐音和新颖的和弦组合的偏好。这些作品已到达调性的底线。第三条线被普罗科菲耶夫称为动力线。他的很多作品有着紧凑的节奏和粗犷的旋律。与之相对的是抒情线。普罗科菲耶夫能够将抒情和恬静的旋律突然带到尖锐强烈的情感冲击之中。另外,他的作品中幽默和讽刺也并不少见。

普罗科菲耶夫被算作现代古典作曲家。他还是一名电影配乐人。电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配乐是电影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他对电影配乐的发展影响甚深,可以说,20世纪末的电影音乐都有着其影子。

感谢您赏个荷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