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读书分享之三——年代史

时间轴-希腊编年史

早期文明

早期文明是一个笼统的总结,大概包含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阿哈伊亚文明和多里安文明。克里特文明最早,顾名思义这个文明是源于克里特岛的。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发掘了该文明的遗址,其出土的泥石板上的文字至今没有破译。本书以考古发掘为根据,描述了克里特文明中克里特人的形象,并推理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与崇尚的文化。在希腊神话中,米诺斯的迷宫和代达罗斯的翅膀,跟这里有些关系。这个跟消失的楼兰古国一样,克里特文明衰落原因只能推断出几种假说。

接下来介绍的是迈锡尼文明,这个章节作者起名为“阿伽门农之前”,也就是在荷马文明之前的迈锡尼城邦的文明。德国商人和考古业余爱好者士利曼穷其一生之力,让这个文明现于天日。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迈锡尼城邦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介于后来的阿尔戈斯和科林斯之间。同时,士利曼也找到了特洛伊城邦的遗址,可以看到,特洛伊的位置在小亚细亚北部靠近达达尼尔海峡的位置。由于出土文物佐证很少,只能大概描述两个城邦的特征。

之后的阿哈伊亚人入侵希腊,逐渐形成了阿哈伊亚文化,本书作者认为阿哈伊亚文化是跟迈锡尼交融发展而来的。作者称之为“英雄时代”,也就是荷马史诗的时代,特洛伊战争与奥德修斯返乡。从特洛伊的地理位置能够看出这个民族掌握着黑海的入海口,根据一些遗迹和荷马史诗,可以推断,阿哈伊亚人在向东扩张时遇到了特洛伊人的阻力,两个族群发生了长时间的战争冲突。这个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300~前1100年。

再以后,大约在公元前1104年,携带铁器的多里安人入侵,先后征服了阿哈伊亚人与克里特人,大有所到之处,狼烟四起,寸草不留的意思。后来的希腊传统上称之为“赫拉克勒斯之子女返乡”,不知道算不算是对统治正统性的神话臆造。而实际上文化这个东西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容易被湮灭,后世的希腊在很多细节上都能看到克里特、迈锡尼、阿哈伊亚的影子,经过几百年的水乳交融,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希腊文化。

最后,五种文化的接触——克里特、迈锡尼、阿哈伊亚、多里安及东方——使一个开始没落的文明获得了新生。

希腊早期城邦

那么几百年后,希腊本土建立起诸多著名的城邦,阿尔戈斯、科林斯、雅典、斯巴达等,而希腊人的殖民与迁徙也不断进行着,会发现希腊人迅速的占据了地中海沿岸的大多数地方。迁徙的原因有些是出于游牧民族的天性;有些是躲避多里安人的入侵或是开辟新的根据地继续抵抗;有些则是战争或政治斗争失败后被迫的家族流放。

那么这种迁徙带来的好处多多,不少殖民子城后来的发展甚至超出了母城,并且由于是拓荒城市,往往较少的限制思想自由,更容易迸发出璀璨的文化,并且反哺希腊文化。跟所有殖民地的特征一样,还可以培养冒险精神、解决剩余人口的问题、解决本土农业歉收时的问题、建立新市场促进贸易收入等等。

上图只是前800年开始的爱琴海区域希腊城邦与殖民城邦的简图。下面这张是地中海区域的全图,时间范围也更广一些。所有蓝色区域的陆地都是希腊人的势力范围,红色则是腓尼基人的地盘,后来北非沿岸的腓尼基人逐渐成为了后来的迦太基人,是跟罗马打擂台的一个民族。

希波战争

在希腊人的不断殖民中,似乎正像几百年前阿哈伊亚人遇到了特洛伊人一样,一个庞大的专制帝国——波斯横亘于希腊人东向之路上,不同的是波斯帝国的强大已不仅仅是阻碍希腊人向东发展,早在希波战争爆发之前,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城邦已臣服于波斯。这一次,不再是希腊人向东的攻伐,而是抵御东方人的征服。在公元前499年至前449年五十年之间,希腊世界与波斯帝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军事冲突。

两个文明的碰撞,缘于被波斯征服的爱奥尼亚在希腊本土城邦的支持下发动了反抗波斯人的叛乱,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在平定叛乱后,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决定攻占雅典。在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最终折戟于马拉松,也就是闻名于后世的马拉松战役,而如今的马拉松比赛也是源于此战。此即是第一次希波战争。

十年后,大流士之子薛西斯一世,再次起兵。几乎是同样的版本,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其中就包括斯巴达三百勇士在温泉关的阻击战。但好景不长,在萨拉米斯海战中败于希腊联军之手,之后便节节败退,经过几十年的焦灼征战,希腊人驱逐波斯侵略军之后,还解放了爱奥尼亚全境。在这场决定了希腊世界还是否能保持自由的战争中,雅典和斯巴达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希腊世界的核心,但由于种种原因,雅典得到了大多数城邦的拥护,在驶入黄金年代的同时,也埋下了日后内战的种子。

伯罗奔尼撒战争

外敌退却,祸起萧墙,这似乎是个普世逻辑。雅典发展到极致,对外而言,以斯巴达为核心的伯罗奔尼撒联盟戒心倍起;对内而言,提洛同盟的一些盟国不堪驱使,表里不一;视野扩大到世界范围,波斯人也乐于见到希腊世界内部起纷争。所以,前431年到前404年,长达27年的希腊内战——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

出头的椽子先烂,这句话似乎适用于雅典。在瘟疫、内部不和、同盟貌合神离等各方面打击之下,雅典霸权被斯巴达终结。伯罗奔尼撒战争以斯巴达胜利告终,希腊本土的实力大大消耗,雅典在这之后再也没能拾回往日的荣耀,并且战争的失败同时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民主制度产生了怀疑。

斯巴达作为胜利者依然没有笑到最后,在短暂的耀武扬威之后,先是波斯联合雅典与底比斯,击败了斯巴达舰队终结了他的海上霸权;而后在伊巴密浓达率领下的底比斯军队,更是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斯巴达重步兵,使斯巴达的公民数量大大减少,此后一蹶不振,戏剧性的是伊巴密浓达本人在与斯巴达的战斗中牺牲,那么极具个人色彩而崛起的底比斯在失去了领袖之后也没有能力领导希腊。至此,希腊本土基本上在内战之后失去了他该有的军事实力,所以后来在只能算是半个希腊血统的马其顿人到来之际,希腊人束手无策。

马其顿崛起与分裂

此起彼伏,似乎是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那么当希腊本土打的一塌糊涂的时候,征服者居然不是老朋友波斯,而是北方的马其顿人。当然更容易让人接受的一点是,马其顿人不像是波斯人那样是完全的外敌,虽然马其顿地处北疆,沾染了很多蛮族习气,但还算是希腊世界的一部分。而马其顿的两代征服者,也对希腊本土城邦宽容有加,当然叛乱的底比斯没有那么好运气,相对而言,雅典就受到了极大的宽容。

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有些译本称菲利普二世,年幼时曾在底比斯为质,军事方面似乎学到了战术大师伊巴密浓达的本事。归国之后篡夺了侄子的王位,之后东征西讨;平定北方的蛮族之后,便向南以求获取希腊的统治权,喀罗尼亚之战击败了雅典与底比斯联军,希腊形式上得到了除斯巴达在外的统一。后来在其女儿的婚宴上遭到刺杀而死。腓力二世奠定了马其顿帝国的基础,而他的儿子亚历山大,注定要书写更精彩的传奇。

腓力二世之后马其顿的势力范围

亚历山大与继承者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离奇身亡,亚历山大即位时只有二十岁。腓力二世生前征服的土地,包括表示臣服的希腊本土城邦,可以想象的是强敌骤死,这些邦国肯定是蠢蠢欲动;马其顿内部呢,老国王死因蹊跷,亚历山大也不是唯一的王子,可谓是主少国疑;综合来说四个字“内忧外患”。

而年轻的亚历山大自即位之初就开始让世界为之震惊,对内铲除政敌巩固地位;对外稳定边界,灭底比斯、迫降雅典。之后更是跟开了外挂一样:前332年,征服埃及,被尊为法老;前331年,高加米拉战役,大胜波斯。一系列胜利之后,波斯的大部成为了马其顿的领土; 前326年,远征印度,跨过印度河;最终在前323年,死于巴比伦,终年33岁。

亚历山大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建立起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帝国,然而成也悠忽,败也迅疾。建立于个人绝对权威的帝国,在领袖暴毙之后轰然倒塌。各地总督各自为战,经过四次继业者战争之后,庞大的帝国被亚历山大的爱将们分为几部分。托勒密在埃及建立王朝;塞琉古在原波斯的地盘上建立起塞琉西亚帝国;安提柯的后代获得了马其顿本土和希腊半岛的统治权,也就是安提柯王朝。

之后马其顿世界内斗不断,直到罗马人的到来。经过四次马其顿战争,在前150年-前148年,第四次马其顿战争之后,科林斯被焚毁,马其顿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除雅典与斯巴达外,其余诸邦需每年纳贡,希腊世界完全被纳入罗马。

小结

这部分主要从文明发展与王朝更迭的角度,总结了希腊从克里特文明到罗马人的来临之间的历史进程。算是一个较为传统的历史简要抽象,对这段时间的各个主角国度有个整体的、连贯的认知。在这以后的几部分中,会以此为依托,从其他几个方面,抽出《希腊的生活》这本书的内容,让我们对希腊的认知逐渐丰富起来,目的是对本书内容的把控更为全面、对希腊的认识更加立体。

下节见。

感谢您赏个荷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