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常识课(二) 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德语: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是继巴赫之后的第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被誉称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爸爸”。

作品与音乐风格

他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两部神剧《创世记》和《四季》,同时也写作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歌剧、轻歌剧、12部弥撒曲和声乐作品。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

生平

海顿出生于奥匈边境的一个叫做罗劳的村子。并不像巴赫一样成长于一个音乐世家,但他有异于常人的音乐天赋。在五六岁时被送到海茵堡的教堂唱诗班,接受唱诗班的训练。八岁时,被下乡选秀的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音乐总监选中,旋即到维也纳的儿童合唱团唱歌。一直到十七岁离开,在维也纳的音乐氛围中,他的天赋加上自身的刻苦学习,为他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基础。

青年时的海顿生活艰难,做过很多工作,当过家庭教师,当过音乐家的随从。后来在贵族中担任乐队的乐长,辗转几处之后,在二十七岁时开始为埃斯特哈齐家族的宫廷乐队服务,在此工作了三十余年,不但创作出大量音乐作品,风格也不断有所创新,而且名声在外。

1790年,宫廷乐队被解散后,海顿两次出行伦敦参与演出均获得极大成功,名利双收。曾经考虑加入英国籍并在那里长期生活,但未能如愿,最后回到维也纳度过晚年。

1809年,海顿在拿破仑攻陷维也纳后不久去世。他最后的遗言,竟是在邻居遭到炮轰后他安慰仆人们不要害怕。

家庭

1760年,海顿与玛丽亚·安娜·凯勒结婚,但婚后感情不好。玛丽亚不生育这一事实让海顿很失望。有传闻他与同是埃斯特哈齐乐团的歌唱演员Luigia Polzelli有染,并是她的儿子Anton的生父,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或文献,因此此说法一直使人存疑。

轶事

与莫扎特

在1781年,四十九岁时,海顿和莫扎特成为好朋友,他比莫扎特大24岁。两人经常喜欢一起演奏弦乐四重奏。从那时起他对莫扎特以后的作品有了很深的影响。

与贝多芬

1790年,在从维也纳到伦敦的旅程中两次在波恩逗留,接触到贝多芬,并对前一首清唱剧大加赞赏,海顿因此劝科隆大主教将贝多芬送到维也纳深造。而贝多芬也没有错过这个机会,于1792年踏上前往维也纳的行程。

之后一年余,贝多芬师从海顿。

加入共济会

海顿于1785年2月11日加入共济会所Zur wahren Eintracht。莫扎特未能参加他的入会仪式,因为当天他必须出席他父亲列奥波德·莫扎特的音乐会。莫扎特也是共济会成员。正是这种关系更加加深了海顿和莫扎特之间的深厚友情。

德国国歌的作者

海顿是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的作曲者。

性格与相貌

海顿非常幽默,喜欢开玩笑,他的幽默不仅体现在他的恶作剧嗜好,人们还可以从他的音乐作品中体会到。在他同时代人中,海顿是出了名的善解人意和乐观。埃斯特哈齐乐队的人都特别尊敬他,因为他总能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并且为争取手下人的利益敢于出头与雇主交涉。

海顿个子不高。和当时许多人一样,他得过天花,脸上留下了许多疤痕。他人不漂亮,难怪在伦敦那么多女乐迷追捧他时,海顿简直是受宠若惊了。不同的肖像画家为他画像时,都着重表现他的人格魅力,而尽量避免写实他的丑陋的外貌。结果任何两张他的肖像都不相象。

感谢您赏个荷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