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年表读中国史》—— 捡一捡对国史的记忆

恼人的历史题目

记得中学时学历史,最不耐烦的就是记时间。秦始皇在哪年统一的中国?唐朝什么时候建立的?南京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不耐烦的后果就是答错了好多填空、选择题,丢了不少分数。后来当历史渐渐成为一种兴趣之后呢,发现时间上的钝感,还是会带来一些后遗症。比如当你了解一些中国史,同时又了解一些欧洲史,美洲史的时候,就很自然的想在横向的时间上做一个对比和串联。亚历山大在带领他的伙伴骑兵纵横天下的时候,中国处在哪个朝代?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在穆斯林的大炮下轰然倒塌时,我们又是哪个王朝的皇帝在位?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们庆祝发现应许之地时,中国人又在忙些什么?总想以时间为经线、以世界时事为纬线,在脑海里编成一张历史上的知识网,在那以后或许能会发现更多有趣味的东西。

用年表读懂中国史

《用年表读懂中国史》这本书,顾名思义,其一,他讲的是中国史;其二,年表是这本书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近三百页的内容中,每一页中靠近书脊的一半是年表,另一半才是书的内容。年表部分除了时间轴以外,还包括,历史大事件和对应的中国的王朝和在位的皇帝的年号。历史大事件部分中又间杂了西方史的一些重要事件。比如凯撒执政,君士坦丁迁都,麦哲伦发现新大陆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满足了我对历史知识上织网的一个需要。

当然,年表只是起了穿针引线和东西方历史对比的一个作用。除了对国史中各大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描述以外,还对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各个方面,进行了通俗易懂的历史解读。比如从青铜器到铁器,等一些工具上的变化对历史上的影响;比如从奴隶制,到封建制,最后再到帝王专制,历史进程的演变过程;再比如人才选拔制度——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最后到八股文,对王朝更换的一些影响。可以说从诸多角度进行了带有历史观点的分析解读,能够对平时看的一些稗官野史和各种札记文章做一个系统性的补充和梳理。感觉收获不小。

有趣的总结

这里列举其中的一些有趣的内容。

三观极正的序言

一个人可以将历史当成娱乐,然而他必须有自己明确的历史观。举一例,中国历史不是英雄史,更不是奴才史,也不是血泪史,如果消费者喜欢看清宫剧,这无可厚非,然而看完后将这些当成历史,就有点可悲可笑了。

历史和未来有关系吗?有关系,也没有关系。有关系,是说历史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思想;没有关系,是说所谓历史,皆已成为过去,无论百般努力,始终无法改写。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考虑,通过历史镜鉴来预测现实的发展,纠正行为的偏差是历史的根本价值所在。

坦白讲看到这几段序言我就觉得这书不错,三观太正了!

中华文明没有断流的解释

古代中国的文明广泛分布在长江以南到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在这个范围内既有农耕民族(蚩尤部落),也有游猎民族(黄帝部落),还有丛林民族(三苗部落),可以说从诞生伊始,它们自身就不断向外扩张,并且各种文明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吸收,这种现象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都是广泛存在的。华夏(文明)和蛮夷之间的碰撞,其实就是文明的进步与稳固。

最终的结论是,“有着巨大的生存空间和众多源头的中华文明注定会一直流传下去”。这种从大一统视角,而不是单纯的从炎皇子孙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的观点,可以说是把历史上民族间的争斗与杀戮限制在了家事的范围内,都是中华文明圈儿里的人和事儿,相当适合现在“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政治形势和宣传口号。

“箕子朝鲜”:朝鲜人是商人的后裔

箕子入朝鲜后,带去了先进的殷商文化,他以礼义教化人民,又教给人民耕织技术。受殷商文明的影响,朝鲜半岛社会有了迅速的进步,产生了自己最早的成文法——《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

相当明确的说,朝鲜人是商人的后裔。一锤定音的态度,让人感觉除了描述事实之外,对一些小国不认历史的一个嘲讽。

齐鲁国事

这一段儿的标题是“文圣周公与武祖姜尚:从齐鲁发展看历史影像”,感觉略浮夸了一点(武祖?武祖不是巴立明么,咦,巴立明又是谁?)。这里只提到了两个国家政治体系策略对发展的影响,大意是齐国自强制度简单、鲁国守周礼稳固民心,最后齐强鲁弱。感觉不是很全面,没有《吕氏春秋》上讲的深刻:

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篇》

大概可以这样翻成白话:姜太公被封到了齐国,周公被封在鲁国。老哥俩关系不错,讨论怎么去治理国家。姜太公说要任人唯贤,周公说要任人唯亲。姜太公说那你们鲁国将来一定越来越弱小;周公就说鲁国或许会变弱,但是齐国的国君可不一定一直姓姜啊。历史发展证明,齐国日益强大,后来成为霸主,但是二十四代以后君位被田成子窃取;鲁国越来越弱,苟延残喘,三十四代以后亡国。

这是两种取材观念成为国策到最后的结果,以下千余年此等事不绝于朝。

汉初三杰

汉初三杰的结局,代表了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功臣的三种选择,自污求生、功成身退、震主被杀。

萧何、张良、韩信的故事一直都知道,却鲜有在这个方向上分类的说法,很有意思。

清算纪昀

在四库全书的编纂中。以纪昀为首的御用文人,为了迎合清代统治者的需要,而做了大量的删减改动,这其实对古代典籍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算是清算了一把铁齿铜牙纪晓岚。

几处疏漏

  1. 第86页关于司马迁受刑的大事件

    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右贤王,败还。太史令司马迁为其辩护,被处以腐刑。

    李广利是跟整场战役有关系,但是司马迁是为李陵辩护,这里有歧义。

  2. 第94页关于王莽撵刘秀的故事

    著名的王莽撵刘秀的民间故事,原型就是刘秀在河北时被王朗四处追杀。

    这里容易让读者疑惑,因为对王朗是谁没有任何说法,可能是篇幅所限。王朗应是假冒汉成帝遗子伪称帝号的算命先生,算是地方军阀势力。

  3. 第161页开头,讲述隋末各地地方军阀的势力,错把“冯盎”写成了“决盎”

    正确应是“岭南的冯盎”,一位隋末唐初的很有能耐的将军和治政官员,“盎善为治,阅簿最,擿奸伏,得民欢心。”

  4. 第270页,关于万厉三大征的描述

    明朝万历年间三大战役都获得了胜利,联合朝鲜击败了日本,击败了安南入侵,平定了西夏边军的叛乱。

    万历三大征,一句话代表了三次大战是略笼统了些,最容易让人生疑的是“西夏边军”几个字,吃瓜群众表示很容易跟宋朝时的西夏搞混。

感谢您赏个荷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