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没读懂的《水浒传》 —— 读《金圣叹批评水浒传》

早年间就在吴闲云大师的博客上品读过这位大师眼中的水浒传,可谓是解开了少年时看水浒相关的作品的一些疑惑,扭转了对这本名著的粗浅认知和一些现在看来不是十分准确的英雄形象。近来读完了明末清初才子金圣叹著的《批评本水浒传》,感觉对“名著”的认知又深了一层。相比之下,今人对一部作品的品评,多趋向于娱乐化的考证与分析;而古人读一本书,如金才子一类大家,更注重于全面的分析,写作手法、人物刻画、情节布局和隐藏幕后真相的分析等。不由得让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扶额痛呼——那些年的名著都白读了!

少不看水浒

路见不平一声吼啊

该出手时就出手啊

风风火火闯九州啊

刘欢老师那个调调音犹在耳。先撇开水浒的剧情不提,“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种论调,在青年一代几乎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说法,然而年纪渐长之后,学会独立思考的人会琢磨“侠客”这个群体的行事准则对整个社会而言的影响,而不是对一两件“杀富济贫”、“惩贪除恶”故事的无脑点赞。我们说做人要有侠气,实际上是自我要求要有一颗正直之心、有救助弱小的理念,但实际上这其中应该是有底线的。侠客这个群体,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真实世界里,属于游离于正常社会体系之外的人,也有人说“侠”就是夹在中间做人的意思,他们往往依靠自己的力量代替了主流体系的审判和执法权力,一般而言,在混乱年代,这一种也算是对官方漏洞的一种补充,所以也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少年人看到更多的是什么呢,是那种快意恩仇的感觉、是那种拥有力量之后主宰他人命运的快感,这相当容易冲破那根底线。再回到水浒,想看到隐藏其文字后面的阴狠与血泪对于未经世故的大多数少年人而言是艰难的,初生牛犊大多注意到的事“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论秤分金银”无拘无束的那种自由与快意。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少不读水浒”还是自有其道理的。

写小说不是个容易活儿

网络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可谓小说遍地都是,说“全民”创作略有夸张,但写作的门槛确实降低了很多,网络文学应运而起,有人读的如痴如醉,有人赚的盆丰钵满。当然我是属于“如痴如醉”那一伙儿的,然而看的多了就能区分出其中的不同来,为什么有的看第一遍似乎热血沸腾却再也不想看同类的第二遍,为什么有的故事想象力很丰富读起来却味同嚼蜡,为什么有的看到一半就感觉逻辑不满而丢在一边。堆砌文字很简单,但是写好一本小说或者说写好一个故事其实并不容易。金才子批注的《水浒传》,像庖丁解牛一般,分析了水浒中的种种文法,让人叹为观止。在正文以前,有这么一段话:

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虽《国策》、《史记》都作事迹搬过去,何况《水浒传》。

之后罗列了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大落墨法、绵针泥刺法、背面铺粉法、弄引法、獭尾法、正犯法略犯法、极不省法、极省法、欲合故纵法、横云断山法、莺胶续弦法种种文法,各有所据。然后有言道:

旧时《水浒传》,子弟读了,便晓得许多闲事。此本虽是点阅得粗略,子弟读了,便晓得许多文法;不惟晓得《水浒传》中有许多文法,他便将《国策》、《史记》等书,中间但有若干文法,也都看得出来。旧时子弟读《国策》、《史记》等书,都只看了闲事,煞是好笑。《水浒传》到底只是小说,子弟极要看,及至看了时,却凭空使他胸中添了若干文法。人家子弟只是胸中有了这些文法,他便《国策》、《史记》等书都肯不释手看,《水浒传》有功于子弟不少。

真真是让我等只好故事情节而忽视写作手法的人羞愧一番,为什么有些故事是精彩的,讲出来却不那么生动;人物本来是各领风骚的,为什么写出来却如同流水线产品,在我这个外行的读者看来实在是手法的问题,写作的基本功没有到位。先人前辈有这种写作教科书式的小说作品,又有才子贤人这样批注评说的版本,真是我等后人的荣幸,而真正有多少后人能在其中学到多少东西却是后人自己的本事了。

笔法之外,有两则常见的批语是“如画”和“绝倒”,“如画”者,通常是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场景刻画的栩栩如生;“绝倒”者,往往是人物台词、动作编排让人读起来不觉发笑、妙趣横生。可以说是从细节处看作者的笔力,反过来想想上学时经常考鲁迅先生《少年闰土》那一段,想必也是能得金才子一句“如画”的吧。

论如何读懂中国古人的作品

以上说的是作者从写作的角度批注水浒的部分,往往散落通篇随处可见,也是我等普通人只是读着觉得精彩,却难以说出来精彩在哪里的部分。而另一部分则是对剧情安排、隐伏的评注,这一部分则是我们普通人看着迷惘的那一部分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因为有矛盾冲突,才会有故事剧情,而向水浒这种大背景、多人物的小说,想要错落有致的讲好每一个主要人物的故事,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毕竟这是几千年就出那么几本的名著,不是什么随随便便换地图打怪升级最后主宰世界的穿越文章可比的。古人写文章讲究微言大义,喜欢用春秋笔法,到小说这里就特别是水浒这里就更是把背后的剧情隐藏在文字之中,没看过大师的解读,三观不全的人想看出背后的意思还是有些困难的,很多时候觉得剧情有些怪诞的地方,却难以分辨出问题在哪里。之前我就在文章中引用过金氏对晁盖死因的十问:

通篇皆用深文曲笔,以深明宋江之弑晁盖。如风吹旗折,吴用独谏,一也;戴宗私探,匿其回报,二也;五将死救,余各自顾,三也;主军星殒,众人不还,四也;守定啼哭,不商疗治,五也;晁盖遗誓,先云‘莫怪’,六也;骤摄大位,布令详明,七也;拘牵丧制,不即报仇,八也;大怨未修,逢憎闲话,九也;置死天王,急生麒麟,十也。

有句话叫“世事洞达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我看来世事人情修炼不到家,也是很难看穿《水浒》这种奇书的。三观不全,说的是还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观察世界、分析事情、看待事物的能够自洽的逻辑体系,在观念还在成长的过程中,易的是循着表面上的意义来理解,难的是看出背后隐藏的逻辑。先人做学问,经史子集之后就是要修炼人情世事,正如优秀的儒家政治家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道学先生一样,读古人精英的作品,不敢匆匆而过只看剧情,要细细品味藏在里面的世态炎凉。

五香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道

按说金才子也应是个人情练达的,否则也不大可能将《水浒传》这样的奇书看个通透明白。然而这样一个人却殁于哭庙案,可见看得穿人情事故的,又未必愿苟且偷生或者以此求利。传说其遗言是“五香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道”这样一句不着四六的话,也算是求仁得仁了,虽然遗下著作不全的遗憾,但青史之上有此一人,于后人也足矣。

感谢您赏个荷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