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

本文发表于简书《中国青年写中国史》,《官渡之战》,小号梦如生。

官渡之战发生在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

我们先把眼光放大到全世界,这个时候西方最强盛的是罗马帝国,正是军人出身的赛维鲁皇帝当政,虽然这个皇帝打了不少胜仗,国家人口也达到了四千多万,但是形势却是日薄西山,乱象已成;美洲的印第安人应该还在快乐的啃着玉米;非洲人呢,估计正在忙着普及着铁器;回到亚洲,日本,如果他们编的那些天皇都存在的话,大概是第十几任在位——不过在几十年后有倭女王卑弥呼遣使到魏国,玩过《三国群英传》的朋友对这个名字应该比较熟悉,倭女王这段在《三国志》中是有记载的。

回到国内吧,北方草原虽然混乱但是势力渐强,匈奴式微、鲜卑分为几部、乌丸与袁绍交好;至于西北羌族、西南蛮族也在积蓄力量但是对这场战争没有影响。我汉朝诸侯呢,可谓群雄并起,竞相逐鹿,各路酱油有以下几位,关中西凉以马腾韩遂为首有十几股军阀割据,在战前被曹操派钟繇镇抚住了,没有轻举妄动;汉中张鲁天师道装神弄鬼;西川刘璋继续做好好先生;荆州刘表老迈,作壁上观;江东孙策自保江东,待机而动。最后是主角,雄踞河北四州、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的汉大将军袁绍,和经略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大司空曹操。从实力对比上看,袁绍地盘大军队多,自北向南无后顾之忧处于攻势;曹操相比之下人少粮少,还要防着各路邻居暗地里捅刀子,处于守势。要说这两个人也是少小相交,也曾同殿称臣,也曾并肩作战。然而时势如此,双雄必有一决。只是袁绍似乎依旧还是那个顶着四世三公名头傲视天下的袁本初,曹操却已经不是那个为了扶保汉室而轻身西向成皋的曹孟德了。

战前有个小插曲,孔融——就是小时候让梨那个孔子的后辈——曾对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说,你看袁绍那边兵多地广、人才济济呀:这田丰许攸都是有智计的人,帮他参战军机;审配逢纪忠肝义胆,给他管理实务;颜良文丑那是盖世猛将,为他统帅兵马——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很难击败啊。荀彧曾经在袁绍手下混过一段时间,呵呵一笑,就回答说,袁绍虽然兵士众多,但是军法不完备。至于你说那几个谋臣猛将,田丰这个人刚直并且经常冒犯袁绍;许攸呢贪财却没有得到惩治;审配喜欢专权却没什么谋略;逢纪虽然果决但是刚愎自用。后面两个人如果被任命留守管理后方的话,一旦许攸家中犯法,肯定不会宽宥,得不到宽宥,许攸这个人恐怕就是战场中的变数。至于颜良文丑,只是没什么智谋的勇将罢了,可以一战而擒。这一出算是两个名人对战事的预料了,至于谁猜得准,咱们且看后话。

战争实际上在建安四年——也就是公元199年——就开始了前奏。袁绍平灭了公孙瓒之后,兼并四州土地,志得意满,兵众十馀万,马不停蹄的准备向南进攻,打算“解放”许都。在这一年的八月份,曹操就进军黎阳,并命令大将臧霸攻入青州,攻破了齐、北海、东安,留将领于禁屯守延津防备。九月,曹操回到许都,分兵守官渡。此时曹军算是占住了各个战略要地。十一月,宛城张绣投降,缓解了曹操的南线压力。年底,曹操亲自率军驻扎在官渡。

这个时候之前要死不死称帝,结果被打了个稀巴烂袁术打算投奔河北,想从徐州下邳向北到青州,那儿是袁绍的长子袁谭的地盘。曹操当然不会给这货开放行条,于是就派刘备、朱灵出兵截击。谋士程昱、郭嘉谏言不应该派遣刘备,曹操悔悟却追之不及,正赶上袁术病死,刘备果然不负众望的干掉了曹操留在徐州的心腹车胄,占据徐州举兵反曹——可算是为了只病鸡,放走了一匹猛虎。于是就派遣刘岱、王忠进攻徐州,这两个一般人自然不是蜀先主的对手。时间慢慢走到了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

建安五年是个多事之年。正月,董承等人准备暗算曹操的阴谋泄露,参与的人都遭到了清洗。曹操决计东征刘备,手下人不解,认为当前的大敌是袁绍,如果袁绍趁着曹操东征后方空虚的时机南下,事情就难办了。曹操则认为刘备是人杰不能让他坐大,袁绍虽然志向远大但是见识迟缓,肯定不会轻举妄动。谋士郭嘉也力劝东征。于是东征徐州,果然在军事上蜀先主还是无法与魏太祖抗衡的,刘备败走青州再到邺城投奔袁绍——正是之前袁术要走的路线,曹操尽收其众,虏其妻子,并禽获关羽,又攻破了为刘备而叛乱的昌豨,然后回师官渡。这期间,袁绍一直以幼子患病为由没有出兵南下。

二月,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在白马这个地方围攻曹操手下刘延的部队,亲自引军到黎阳,准备渡河。谋士沮授劝谏说,颜良这个人气量狭小,虽然骁勇但是不能担当独自领兵的重任。袁绍不从。

四月,曹操准备向北救刘延部,谋士荀攸献计说,如今我们兵少不敌,只有迫敌分兵才有胜算。应该从延津渡河,伪装从后路袭击袁绍,袁绍一定会向西分兵守备,这时率军转向突袭白马,攻其不备,一定能擒获颜良。曹操依计而行,袁绍果然中计。

曹操向白马进军,离颜良军还有十余里才被发现,颜良虽然惊讶却也举兵逆袭,曹操遣张辽、关羽到前线,关羽望见颜良的将旗麾盖之后,“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军大败,于是解除了白马的围困。袁绍则直接渡河统大军追击曹操,追到延津以南,遣刘备、文丑统轻骑挑战,诸将认为敌人众多,应当回守大营,荀攸却力劝诱敌而歼,曹操就散辎重于路,命骑兵解鞍放马,等袁兵争抢辎重大乱时,纵兵攻击,大胜,斩名将文丑,袁军震怖。之后,曹操回守官渡,袁绍进保阳武。沮授再次劝谏说,我们河北军马虽然人数众多但是不如南军精锐;南军的弱点是军需不足。所以说曹军急战有利,我军缓战有利。应当打持久战,南方肯定会支撑不住。又没有被袁绍采纳。

在此前后,关羽则逃亡回到刘备手下。

八月,袁绍连营而进,左右数十里,进逼官渡。曹操分兵抵挡,合战不利,坚守。袁绍做高橹土山,向曹军营中射箭,使曹军在自家营内奔走还需要举盾,军士恐惧,曹操做投石车应对,破之;袁绍又挖掘地道,准备攻入曹军营内,曹操在营中挖长沟应对;又派遣徐晃与史涣击破袁绍的运粮队,烧毁辎重。两军相持而战数月,曹操虽然不断的取得小规模的胜利,斩将搴旗,掠敌辎重,但是人少粮短,士卒疲惫,中原老家的百姓也有叛乱响应袁绍的,形势十分严峻。其中威胁较大的有汝南的黄巾余党刘辟,已经攻掠到许都附近,袁绍派刘备援助他,曹操则遣曹仁率偏师攻破刘辟,刘备逃回河北,似乎是看到了一些苗头,想脱离袁绍,就游说河北与荆州刘表联合共击中原,袁绍从之,派刘备领本部人马到汝南和龚都汇合,以蜀先主的做派,自是一去不回。曹操派蔡阳攻打刘备,毫无意外的被先主收拾掉了。

在两军相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有消息说江东小霸王孙策打算渡江偷袭许都。曹操手下诸人都很慌乱,只有军师祭酒郭嘉不以为然,说孙策吞并江东屠灭了不少善养死士的英雄豪杰,孙策这个人又轻而无备,虽然有百万之众但是跟一个人走路没啥分别。一旦刺客暴起,也就是一个人的敌手罢了。后来孙伯符果然死于刺客之手,传说他们是许贡的门客。

十月,袁绍派遣淳于琼等五人统领万余人屯运粮草,在袁绍主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驻扎囤聚。沮授再次进言,劝袁绍派蒋奇率领一支军马在外围,防止曹军包抄后路,再次没有被采纳。谋臣许攸的家人不法,后方审配收其下狱。许攸怒而投曹,为曹操献计攻打淳于琼部。曹操从之,命曹洪坚守大营,亲自率步骑五千人连夜奔袭乌巢。袁绍军得到消息后,麾下将领张郃认为曹军精锐,淳于琼必然不是对手,一旦乌巢有失则败局将定,应当全力救援;谋士郭图则认为不如直接攻击曹操主营,迫使曹操回军,可以解乌巢之厄。袁绍做出的决定是派遣轻骑救援乌巢,派张郃、高览二将以重兵攻打曹营。而曹操则抓住机会激励将士殊死决战,连破袁绍派来的救援骑兵和淳于琼本部,毁袁军屯粮;曹洪在主营坚守,岿然不动,袁军攻势受挫难以建功。郭图计拙怕秋后算账,欺骗袁绍说“郃快军败,出言不逊”。张郃计未见用,攻不能胜,后方又有小人掣肘,在听闻淳于琼兵败身死的消息后,没等曹操回师就与高览一同投曹。曹操在端掉袁绍的屯粮之所后,基本上就大局已定,“绍众大溃”,袁绍与长子袁谭单骑渡河退走。

至此,官渡之战结束。袁绍十余万军队覆没,颜良、文丑、淳于琼等有名的上将被阵斩,张郃、高览率部降曹,谋士沮授被擒,而后被杀。在南征之前,因谏阻出兵而并羁押的谋士田丰,也被败退路上的袁绍派人赐死。所谓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不过如此。建安六年,在没有恢复元气的前提下,袁绍又征发河北军队,有七万余众,再次南征。该年四月,曹操率众五万人主动迎击袁绍,在仓亭再次击败袁军。经此两战之后,河北再无实力与曹军抗衡,袁绍败军逃回冀州之后,就开始染病,在建安七年五月呕血忧愤而死。之后袁绍诸子不睦,谋臣武将又各怀心思,曹操乘乱进取。终于在建安十二年安定河北,统一北方,成为三国实力最强悍的诸侯。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自进为大汉丞相,修玄武池、训练水军。此时,曹丞相的目光注视到了南方。

历史从来都没有什么真相,因为它是人写就的。正如我们没办法判断许攸的家变是不是荀彧的布置、没办法判断孙策的遇刺是不是郭嘉的“黑手”一样。到最后只剩下杨慎那一阕《临江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感谢您赏个荷包蛋~